读者满意度调查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图书 > 每周一书
《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点击:3339 | 发表日期:2024-7-16 12:04:57

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书名:《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作者:朱浒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D691.9/S848

ISBN: 978-7-3000-7624-9

馆藏地点:肇图流通馆

 

内容简介:该书在充分借鉴和反思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义赈的兴起和发展,细致、深入地揭示了中国救荒事业近代化的复杂过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救荒史的研究。作者从晚清社会变局的大背景下,以较为独到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晚清义赈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探讨“中国近代化落实过程”提出了重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作者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内发性动力与外部冲突、国家与社会、地方性与普遍性等诸多层次,展开了颇具说服力的辨析,进而对其背后潜在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冲击-回应”与“中国中心观”模式之争,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为人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朱浒,1972年生,籍隶浙江杭州。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自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直致力于中国灾荒史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迄今有十数篇。

 

本书目录:

导论

一、社会史困境与地方性问题

二、晚清义赈提供的反思契机

三、关于晚清义赈的学术回顾

四、本书研究进路与资料说明

上编 以地方性系谱为基础的抗拒行动——义赈的兴起

第一章 华北的灾荒与西方传教士——义赈兴起的坐标

第一节 华北和江南地方社会面对“丁戊奇荒”的不同反应

一、华北地方社会对灾荒的方式及其逻辑

二、“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影响及地方之应对

第二节 从江南到华北:江南士绅对西方赈灾行动的越境跟踪

一、山东:西方行动和义赈的共同起步点

二、西方行动的扩展与义赈在华北的转战

第二章 义赈的江南系谱及其属性——义赈生成的基础

第一节 义赈初兴时的社会资源

一、义赈发起群体的属性:传统士绅还是近代绅商?

二、义赈初期的组织机构:善会善堂还是协赈公所?

三、义赈初期的募捐机制:旧式资源还是新兴资源?

四、义赈初期的中心地点:苏州还是上海?

第二节 义赈初兴期的救荒措施

一、放赈措施

二、善后措施

三、辅助措施

下编 以国家话语为指归的近代化改造——义赈的流向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化与义赈的互动——义赈结构的变动

第一节 中国近代工业化在江南的落实——义赈结构变动的契机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初兴期的地缘特征

二、义赈兴起前的近代工业化与江南

三、义赈群体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初兴

第二节 新兴因素在义赈系谱中的弥散——义赈社会基础的演变

一、义赈主持群体的变化

二、义赈组织机构的变化

三、义赈募捐机制的变化

四、义赈中心地点的变化

第四章 中国救荒近代化的发生与发展——义赈演进的方向

第一节 国家视野下的义赈与荒政

一、义赈在认同层面上的拓展

二、义赈对荒政的制度性冲击

第二节 义赈场域中的中国与西方

一、义赈与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途径

二、清末民初华洋义赈会体制的成型

结语 地方性的实践逻辑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重要名词索引

后记

插图 《江南铁泪图》与《河南奇荒铁泪图》之比较





图文/编辑:邝耿力

一审:邓志斌

二审:张惟

终审:谢沚蓝


发布评论

发表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Copyright 2008 ZQLIB.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肇庆市图书馆 粤ICP备09166013号-2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城东新区96区信安三路1号 电话:0758—2781199

邮政编码:526020 电子邮箱:zqlib@zqlib.cn

您是第:次访问者

今天的网站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