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者: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 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编
ISBN:978-7-80652-610-1
出版发行: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
索书号:K872.653/Z542
馆藏地点:肇图端溪书苑
内容简介:
《肇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我市在跨越发展进程中,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改变,部分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通过口头或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抢救、保护、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本书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点面结合,集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全书分上、下篇,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遗址”、“墓葬”、“石刻”、“文物建筑”、“馆藏文物”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语言”、“民间传说”、“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竞技”、“民间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八章。
推荐理由:
此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挖掘、整理和记录肇庆市文化遗产,注重资料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地域性。
精彩内容摘要:
七星岩摩崖石刻
唐, 李邕,《端州石室记》,位于七星岩石室洞口东侧石壁上,刻唐开元十五年(727)高1.07米,宽0.8米,阴刻,楷书,共17行。
石刻从右至左竖18行,正文16行。原每行23字,现因其下部要受侵蚀,每行仅见17~19字。石刻的左上方有一马蹄形崩损,故人称为“马蹄碑”。原文 381字,现可见 264字。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因晚年做过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是唐代著名的文章家、书法家,被誉为“书中仙手”。该石刻生动地描写了端州石室这一人间仙境的奇异景色,抒发作者游览的情怀。全文指斥仙境的虚妄,歌颂大自然的美景,鼓吹积极有为的政治。
该石刻是七星岩摩崖石刻中年代最古,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一题,是李邕留下的唯一正书碑。字里行间,保存着李邕书法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纵横捭阖,风采动人的特色,属国内石刻中的瑰宝。(P64~P65)
翕庐
民国,翕庐 ,俗称绿瓦桁,位于端州区正西路45号,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翕庐坐南向北,为钢筋混凝土砖木结构建筑。整个庭院由中西合璧的主楼和东西附楼及后花园、围墙组成,占地面积约1200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该建筑墙体用民国时期水磨青砖砌筑,别致高雅。柱头和屋檐下都喜用钢筋混凝土制作仿木斗拱。楼板为钢筋混凝土捣制,上铺进口的彩色拼花马赛克阶砖。天花喜用西式线条作装饰,瓦面用绿色琉璃瓦。正门用上等进口木材制作民国始有的南方民居特有的大趟栊。窗户采用西式上下推拉定位木窗和百叶窗。建筑材料很多选用进口材料。后花园原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广种果树、植花草,还有石山水池等,十分优雅、美观。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度非凡,是民国时期岭南地区中西合璧的豪宅。
2003年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P202)
清真寺
城西清真寺位于端州区康乐中路,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光九年(1829)重修,其建筑造形为西江一带的祠堂样式。1983年因礼拜殿和两廊残破,将全寺拆掉,重建改为阿拉伯式建筑。
今寺由礼拜殿、经堂、两廊、浴室、办公室、阿訇宿舍、厨房、停生阁等组成,占地面积1285.9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殿,面积为434.80平方米,顶部是白色大尖塔圆顶,上配蓝色新月标志正面开三个殿门,殿前及两侧罗列附属建筑物。
1984年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P225)
图文:地方文献部
编辑:陆善铃
一审:李晓明
二审:张惟
终审:谢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