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满意度调查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图书 > 地方文献推荐
《简明广东史》
点击:184 | 发表日期:2025-1-12 16:37:40


微信图片_20250112163231.png


责任者:祖缘 方志钦 主编

ISBN:978-7-218-05654-9

出版发行: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索书号:K296.5/J608

馆藏地点:肇图端溪书苑

内容简介:

这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广东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经济变迁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而全面的历史信息。‌

推荐理由:

本书将广东的历史置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表述,突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广东历史的发展脉络。书中注重实现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良好融合,文字简明、朴实、生动,既能满足学界研究的需求,也能为普通读者提供可信可读的史述。作为“岭南文库”系列著作的一部分,这本书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深入的探讨,适合对广东文化感兴趣的探索者和历史爱好者‌‌。‌

精彩内容摘要:

中外文化交流窗口

广东的文化,历来不是封闭型的文化。从国内来说,广东吸收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并改造了南越族的风俗习惯和“刀耕火种”或“水耕火耨”的农业。特别是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后,广州又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

科学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中国的儒学和四大发明,以及中国生产瓷器、纺织品、服装、建筑的技术,传遍了东方和西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而外国的文化也不断传进中国。汉朝以来,广东先后从国外引进了茉莉花、素馨花、海枣、古度树、底称实、芒果、菠萝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烟草、番薯等许多花果木与农作物品种,丰富了广东的花果木和农作物的种类;东吴以来,佛教和伊斯兰教先后传入广州,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又传来了基督教。如广州的六榕寺、光孝寺是广州的佛教名寺,怀圣寺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的清真寺之一,肇庆的仙花寺,是在广东陆地上建立的第一座天主教堂;特别是西方传教士还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仪器以及欧洲的绘画和塑像。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还在广州创办了“眼科医局”---中国第一所眼科医院,并传来了种痘的书籍。此外,还在澳门和广州出版了最早的《华英字典》与用汉文译出的《新约圣经》等等。(P15~P16)


西江沿岸农业耕作的改进

西江是秦代以来湘桂走廊入粤的通衢,其沿岸及稍南州县是广州都督府所辖境内较为富庶的地区。虽然这一通道的重要性已日渐让位于粤北大庾岭,但唐代新、端(高要)、泷、康(德庆)4州的人户仍分别拥有9500户、9500户、3627户和10510户,按平均密度算,超过广、潮诸州而属于境内最密和次密之列。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一再禁止贩卖“生口”,又多方限制俚帅的特权。因此西江各州的人户当有一部分是得到放免的奴婢,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劳动力的增加使改变农业的粗放耕作成为可能。托名柳宗元撰的《龙城》录记下高要县一个老农的谈话:“深耕浅种,时耘时籽。却牛羊之践履,去螟腾之残害。勤以朝夕,滋之粪土,而有秋之望,富有年矣”。这里面已涉及水稻生产一系列的耕作技术,对原来火耕水耨的原始农耕来说,是个很大的进步。西江农民还懂得改造新荒。昭宗时刘恂所撰《岭表录异》载,新州、泷州的农户在山丘开荒,等春雨积水就买来鲩鱼苗撒在田里,一两年后,鲩鱼长大,把杂草连根吃掉,往后种稻就不长稗草,又可“收渔利……乃齐民之上术也”。利用鲩鱼的食性除草和改良土壤,这在岭南农业史上是个首创。水稻耕作的改进也可从税项的改变得到佐证:南朝对粤西俚人征税没有“恒法定令”,就是当地产什么征什么,而唐初统一规定征收稻米,每户数量为汉人户的一半。这反映了俚人地区稻谷生产的进展。(P113)


利玛窦在广东的传教和科学活动

微信图片_20250112163240.png 

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屋居住之后,西方传教士便不断涌进澳门。西来的殖民势力需要借助宗教的特殊力量。葡萄牙国王“以教皇的权威在那里委派一名主教”,并建立起许多座教堂,还招收居住在澳门的中国人和到澳门售卖食品和粮食的中国人信仰天主教。“澳门已成为葡萄牙在远东势力的中心。而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的传教事业,就以澳门为补给站。

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一个教派。万历七年(1579),耶稣会士罗明坚(意大利人)到达澳门后,首先学习中国的语言和典籍,然后利用广州每年开放两次集市贸易的机会,随同葡萄牙商人进入广州,结识了海道副使和总兵,还给总兵馈赠了一块用许多金属安装成套的计时表。之后,又用“总值超过一千金币”的“特别宝贵的东西”送给两广总督陈瑞。目的是希望能被批准“在大陆上得到一个永久居留地”。陈瑞“是个贪官”,因而也就答应了这一要求。此后,罗明坚便在肇庆住了四五个月,还分到一座宽敞的住宅。后来陈瑞被明朝政府解除职务,罗明坚等人又重新返回澳门。尽管如此,耶稣会士毕竟在广东陆地上打进了一个楔子,罗明坚也就成为第一个进人肇庆的传教士。

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从印度的果亚来到澳门。第二年,罗明坚偕同利玛窦又重来肇庆,受到肇庆知府王泮的礼待。他们向知府表示:“遵守法纪”,请求允许他们在肇庆修建一栋住所和一座小教堂。经过两广总督郭应聘的批准,终于在肇庆西城外西江的岸边建起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王泮还赠送“仙花”匾,悬挂在教堂门口。

肇庆是两广之间的一个重镇,又是肇庆府衙门和分巡岭西道衙门所在地,特别是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来,两广总督署也设在这里。罗明坚和利玛窦以肇庆作为居留地的好处,最根本的是可以取得地方最高长官的支持,便于开展传教活动。(P270~P271)


图文:地方文献部

编辑:陆善铃

一审:李晓明

二审:张惟
终审:谢沚蓝

 


发布评论

发表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Copyright 2008 ZQLIB.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肇庆市图书馆 粤ICP备09166013号-2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城东新区96区信安三路1号 电话:0758—2781199

邮政编码:526020 电子邮箱:zqlib@zqlib.cn

您是第:次访问者

今天的网站浏览量: